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弘利配资,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74年,南斯拉夫的女性行为艺术家马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做了一场关于人性的艺术。
将自己全身麻醉,她周围有花也有枪,唯独没有安全保护。
而在这场“艺术”开始的5个小时后,被紧急叫停。
她身上已经满是伤口,还有一个男性差点开枪将她杀死。
不少人怀疑这样的行为是艺术吗?马丽娜究竟是个疯子还是个艺术家?
可不得不承认马丽娜让不少人开始反思人性的善与恶。
而在中国,也有一个如马丽娜一般的行为艺术家——何云昌。
展开剩余94%他取下肋骨做成项圈送给女友,甚至让他人投票决定是否在他身上开一个一米长的刀口。
为还原抱柱之信将自己封在水泥里24小时……
许多人说他是疯子,可他坚持自己是在做艺术。
一、学油画的穷学生
何云昌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油画专业。
在我们印象里,学艺术的家里大多不缺钱,尤其是油画专业,一套工具没个大几百下不来。
花了大价钱学了以后,就业又成了麻烦,家里没点底子还真不敢选。
可何云昌不一样,相比起生活,他更想追求“梦想”。
1967年出生于云南一个普通人家的他,毅然决然选择了油画。
或许是因为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家人也尊重了他的选择。
何云昌自己也是十分争气,画出来的东西很有灵气。
许多教过他的老师都很看好他,认为他的画已经有了自己独属的风格,十分有表现力。
1991年,何云昌毕业了。
他果然像老师说的一样很有灵气,刚刚毕业就已经在油画圈里小有名气,职业生涯走得是意外的顺利。
他创作的《辉煌的时代》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到第九届全国美展时,更是凭借《预约明天》斩获铜奖。
如果在油画的赛道上继续走下去,何云昌一定是顺风顺水的,但他偏偏起了别的心思。
何云昌觉得艺术应该有更多的样子,颜料和画布的局限太多了,他想要一种更广阔的艺术表现形式——行为艺术。
1993年,不顾家人的反对,何云昌辞去了稳定的工作,一头扎进了行为艺术里。
在何云昌眼里,行为艺术可以给人强烈的情感冲击,能更加完美地诠释他内心热烈的情感。
在追求艺术的路上,何云昌表现得十分决绝。
在生活上,他也走得很“极端”。
何云昌在北京生活的20多年,可以用“拮据”二字来形容。
要房子没房子,要车子也没车子。
艺术家不富有是常态,但像他这样已经有些名气的,没房没车也是特例。
尤其是何云昌的行为艺术搞了没几年,就已经很有话题度了。
而有话题度就代表着有商业价值,收入不会少才是。
但是实际上,何云昌不光没房没车,还时常要靠借钱度日。
那么,何云昌的钱到底去哪里了?
在一场采访中,何云昌给出了答案:游戏、老家具、高古印……
总之就是,为了精神享受,钱花在哪都可能。
但为了物质享受,维持最低需求就好。
在何云昌的眼里,稍微窘迫一点的生活条件反而更有利于他进行艺术创作。
一来,大多数艺术家的生活都不会太富足。
二来,只有生活给他足够的痛彻,他才能有足够的灵感。
何云昌在刚刚进行行为艺术时弘利配资,也有许多的不解与困惑。
他一面认为世界完全是残酷的,另一面又不知道该如何表现。
他觉得自己呈现出来的作品,变现力不够。
后来,他找到了问题——太过于注重形式和语言。
于是在之后的作品里,他开始抛开所有顾虑,只从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出发。
他觉得,艺术来源于生活中的一切小事,但又应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
艺术应该是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它会向世间传递阳光与温暖。
同时,他又认为行为艺术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最大特点,是将身体作为待雕琢的作品,直观地向观众传递作者的创作思想。
于是,何云昌在进行行为艺术时,总是从生活中的题材出发。
或是一缕光,或是一块石头……
再配以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包括有些人眼里的血腥暴力。
他将自己感受到的痛和疯狂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也是因为这种极致,给何云昌带来了许多非议。
有人骂他是哗众取宠,有人觉得他精神有问题,但也总有人被他传递出的充沛情感感动。
二、行为怪诞还是行为艺术
1999年,何云昌在自己十分压抑的心理环境下有了灵感。
当时他还在昆明,在目睹了一起身边发生的自杀事件后,心情久久无法平复。
他想,现在的他需要一件温暖的作品来安定自己。
于是,《金色阳光》诞生了。
何云昌将自己吊在了一所监狱的高墙外,用金色的油漆将自己涂成阳光下外墙的颜色。
与此同时,他手上拿了一面镜子——艰难地将阳光移入高墙内黑暗的角落。
这一场在烈日下耗时127分钟的作品,让何云昌的皮肤被油漆腐蚀,期间休克两次。
这没有破坏何云昌作品的完整性,反而给他增添了一份悲剧感。
就像为人们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一样,何云昌拼尽全力为高墙内的角落送去了阳光。
当人们在下方往上望时,英雄主义的崇高感油然而生。
同年,何云昌的《与水对话》诞生。
吊车、人、刀和大河,构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
何云昌紧握在手里的刀在河面上划过了四千五百米,而他的手臂上也有一道伤口。
何云昌的血静静融入了河的“伤口”中,本该对抗的双方,却有了一种意外的和谐。
之后,他更是把自己放在了高压水枪的对面。
赤裸着上身,直面水枪的威势。
这是一场悲歌,他的坚持并不能劈开河水、与水枪抗争。
弱小的个体对抗着强大的外界,似乎注定失败。
这也是一场赞歌,即使毫无作用,他也在抗争。
即使注定失败,也要尽力一搏。
有人评价这幅作品有一种西西弗斯式的精神或愚公移山的精神,这种精神像一把利刃一般,直直插进了我们的精神现实。
这是童年里的信念——弱者的意志终将感动上帝,但也可以成为成年人的童话。
在你绝望时,学会反击,学会坚持。
真正让何云昌走入大众视线的,还得将时间线往后推一点,2003年的《抱柱之信》。
这是来源于《庄子》的故事: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在几番思考之后,他决定用水泥将自己的手臂与柱子封存在一起。
何云昌想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这个故事,表现守约者的决绝与坚定。
到了第二年,何云昌决定重置自己的《抱柱之信》。
他觉得,光将手臂封在水泥里,不足以体现尾生抱柱将死的状况。
这一次他的行为更加疯狂——将自己的身体全部封印到水泥之中,取名为《铸》。
这一场作品维持了整整24个小时,呼吸不畅、四肢的麻痹感……
谁都不知道他是怎么熬过来的。
当他从水泥里出来时,周围的记者蜂拥而上,闪光灯将他彻底淹没。
无论如何,这是一场极为“出圈”的表演。
也是一场给他招来无数非议的表演,许多人觉得他就是个靠伤害自己身体博出名的小丑。
但面对非议,何云昌从来不在乎,他只做自己想做的事。
《一根肋骨》——“夏娃是由上帝取出的亚当的一根肋骨化成的。”
2008年,何云昌有了新的灵感——取出自己的一条肋骨送给自己最爱的人。
他做出这个决定后,就开始四处寻找愿意为他实施手术的医院。
然而,要给一个健康人实施一场毫无必要的手术,很多医院感到难以接受。
奔波了一段时间后,终于有一家私人医院同意了他的请求。
等肋骨取出后,何云昌马不停蹄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几番构思以后,他决定用1200克黄金来装饰这根肋骨。
在他的细心雕琢之下,沉甸甸的爱化为“夜光”落在了他爱人的脖颈之上。
何云昌的艺术永远带着一种极端。
《一根肋骨》之后,更加震撼人心的《一米民主》上线。
2010年10月10日,他组织了一场“民主投票”——交由25名观众决定是否在无麻醉的情况下,在他身上开一条长1米、深1厘米的伤口。
这是一场能与马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相提并论的人性实验艺术。
无法反抗的被裁决者,无从追究身份的裁决者……
不对等的条件下,人性中的恶意似乎被刻意放大。
何云昌组织的这场投票中,最后有12人投下了赞同票。
何云昌的命运在此刻似乎被“最公平”的“民主”决定了,“民主”决定要伤害他。
不知道大家在看到上面这张图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我仿佛看到了待宰羔羊,在许多人的压制下,眼睁睁看着自己生命的流逝。
这么说或许有些夸张,但又是事实。
他在决定这一次投票时,就将自己身体的控制权交给了他人。
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这条伤口被“完美”地刻到了何云昌的身上。
因为没有麻醉,喊叫声与挣扎交织在一起,最后与床单上的鲜血一起化为沉寂。
就像陶片放逐制一样,完全的、没有拘束的民主会是真正的民主吗?
即使是有规则的民主,规则会不会被凌驾,民主会不会再回到混沌的民主?
有人在知乎上这样说道:
何云昌在这一场表演中有两个角色——裁决者和被裁决者。
换言之,何云昌自己也是这一场“民主”的加害者。
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个有无数设定的理想模型。
它抨击制度、它挑战民主、它挑战民粹、它否定人类的智慧……
何云昌的许多作品都和《一米民主》一样,充满着对人性、对社会的拷问。
他认为,世界充斥着那么多残酷,可他被裹挟其中,无法给世间带来多大的改变。
所以人生的价值就变成了表现出世界的冷酷。
三、艺术从业者眼里的何云昌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会被何云昌的作品震撼甚至感动。
但我们也存在着满满的不解,血腥暴力之下,艺术还是艺术吗?
今天我们不讨论这个话题,单纯来看看艺术界对何云昌的评价。
许多行为艺术的研究者都认为,何云昌是中国行为艺术的开拓者与坚守者。
从中国的行为艺术发展史来看,1985年至今,已由最初的叛逆期、尴尬期,逐渐过渡到平缓期。
何云昌是全程参与其中,甚至起到推动作用的关键人物。
几乎从1994年《破产的计划》开始,他几乎每年都会诞生一件新作品。
《金色阳光》《与水对话》《抱柱之信》《石头英国漫游记》《一根肋骨》……
他的表达方式也由一开始的激扬逐渐转为平和,这在当下是难得的。
因为随着资本的介入,行为艺术在中国逐渐跑偏。
本身“裸体、暴力、血腥”只是行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
但在资本的操纵之下,这些标签几乎与行为艺术画上了彻底的等号。
与此同时,许多以行为艺术为名的哗众取宠之辈出现了。
他们的作品没有内涵与灵魂,引发不了任何思考。
有的只有低俗与一瞬间的视觉冲击。
但不可否认的是,行为艺术在拓展中国当代艺术的边界与深度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与意义。
因此,何云昌的作品甚至称得上是对行为艺术的严肃拯救。
在这些人眼中,何云昌与他的作品已经浓缩成了短短的两个字“阿昌”。
这是他们对何云昌的昵称,也是对他精神的认可——“坚韧、徒劳和残酷”。
何云昌本该有璀璨且没有争议的未来,因为他的油画就足够惊艳众人。
可他偏偏将自己的艺术理想置于社会认可和商业利益之上,头也不回地走上了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
有人这样评价他的作品:
他的行为表演总是追求现实性,而剔除表演性。
单纯地用肉身去体验生命消耗的真实感受,并还原精神层面的内核意义。
换言之,如果不是何云昌为艺术奉献的心足够坚定,他的许多作品都无法被完成。
随着近些年社会的发展,大量信息的交流互动,许多社会观念都在更新、碰撞。
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为艺术家的实践越来越受到世界的欢迎。
在许多中国当代艺术的回顾展览上,行为艺术也成为了一种不能被忽视的存在。
中国当代艺术界需要大胆的革命者和先锋军,需要行为表演这种艺术语言。
而在资本的冲击下,更多像何云昌一样的纯粹执着的坚守者就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他们的存在将化成一股坚定的力量。
避免行为艺术走入极端,让行为艺术健康、良性发展。
我想写到这,大家对何云昌应该都有了自己的判断。
坚韧如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疼痛、疲惫、非议都不是障碍。
纯粹如他,即使没有“投资”,也要表现自己心目中的艺术。
何云昌在用自己的身体书写传奇,固然有些情节会显得幼稚、固执和可笑。
但就像夸父逐日的故事一样,夸父没有追逐到太阳,但他丢出了他的手杖。
而手杖落到远方就化为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桃林。
对于何云昌的行为,你是怎么看的呢?不妨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留言!
资料来源:
[1]曲海波.何云昌和他的“啊昌”式坚守[J].东方艺术,2017(01):74-76.
[2]贾浅烦.何云昌:用身体书写当代传奇[J].艺术当代弘利配资,2022,21(02):60-63.
发布于:天津市通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